主菜单

名师大讲堂|北京广播电视台北京时间数字文化产业基地王天佑主任到我校开展《数字AI技术在漫剧和短剧中的应用与市场需求》专题讲座

来源:影视动画学院 责编: 文玉、郭松 发布时间:2025-10-17 浏览量:87

 

王天佑

中央美院附中保送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后至英国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攻读传媒学硕士。北京广播电视台北京时间数字文化产业基地主任,北京广播电视台“你好大主播”网络主播节秘书长,民建杨浦区委一支部副主委,上海市美学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杨浦区“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10月15日,影视动画学院在伦理楼107教室开展《数字AI技术在漫剧和短剧中的应用与市场需求》专题讲座。讲座由北京广播电视台北京时间数字文化产业基地主任王天佑主讲,学院副院长李宗毅主持,动画专业全体师生参加,共同开启一场关于数字AI技术与内容创作深度融合的专业对话。

讲座伊始,王天佑主任以“数字AI技术如何重塑创作生态”为核心命题,从AI技术对漫剧、短剧创作的变革性影响切入,通过多组产业数据对比展开技术解析。他指出,当前AI工具已深度重构内容生产流程:传统需2名设计师耗时14天完成的动画场景,现借助AI仅需3天即可交付;百人团队45天制作的剧集,通过AI优化可压缩至6人团队6天产出80集短剧,成本直降70%。他还以红果短剧《逆袭辣妈》为例,介绍AI通过分析热门话题词,精准捕捉受众偏好,为内容定位提供数据支撑,使创作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

 

基于技术变革,王天佑主任进一步解析了漫剧与短剧的市场需求逻辑。他结合抖音、快手等平台的后台数据指出,短视频平台80%的播放量来自课间、通勤等碎片化场景,这要求内容必须“短平快”;漫剧单集需包含至少2个戏剧冲突点,以持续吸引观众注意力。此外,针对漫剧和短剧的市场份额、题材、受众的现状,他鼓励学生结合北海银滩、涠洲岛、鲸鱼等本地特色元素进行内容创作,通过地域文化与数字技术的融合创新,增强作品的独特性与传播力,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谈及行业生态现状,王天佑主任指出,当前短剧平台红利周期已缩短至3个月,红果等平台正通过“免费看剧+创作者补贴”策略抢占市场。对于学生关心的就业问题,他表示,北京广播电视台北京时间数字文化产业基地将为大四年级学生提供实习推荐,优秀创作团队入驻可获高额孵化资金。目前基地已向无忧、遥望等头部MCN机构输送超百位专业人才,构建起“校园—产业”的直通桥梁。

此次讲座为动画专业学生构建了“创作能力—产业需求—资源对接”的完整链路,不仅让学生看清AI技术如何成为创作“加速器”,理解市场对内容的具体需求,更提供了从校园走向行业的可行路径。同时,也为影视动画学院的“产教融合”提供了具体参考,学院将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精准围绕行业痛点,推动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技术工具和就业资源的深度融合,培养服务文化产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跨界影视动画人才。